开栏语:为迎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特推出《奋斗青春 强军有我》专栏,深入学习党领导下的中国雷达发展历程,感悟一代代青年奋斗精神,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守初心、担使命,传承优秀军工文化精神,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
1948年,南京妙耳山制高点伫立起一座融合中西特色的二层平顶民国建筑,这是当时国民党国防部第六厅的雷达研究所(14所前身),也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的“14所小红楼”。
那时,国民党节节败退,命令雷达研究所南撤,时任所长葛正权受地下共产党感召,千方百计想把雷达研究所这一“中国雷达事业的种子”留在大陆。在浙江大学地下党员、进步青年谷超豪、张叶明、施雅风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雷达研究所于1949年光荣起义,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保留了人才和设备,也为新中国雷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后,在这座1076平方米的研究楼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314甲雷达,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第一部微波雷达、第一部单脉冲试验雷达...拉开了中国雷达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蓬勃发展历程。
奠定基业,中国雷达工业从此起步
1950年,仅28岁的申仲义进入14所工作,不久后便担任14所所长。那时的14所作为当时我国唯一一个能提供雷达装备的研究所,为我军第一个雷达营提供了全部的技术人员和装备。朝鲜战争爆发后,许多青年学生、工人、在职干部纷纷踊跃参军,其中有80多名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在校学生参军后分配到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14所曾用名),在申仲义所长的支持下,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学习队,聘请了大学教授为他们讲授雷达技术课程,成功培养了一批雷达技术人员。这批青年后来成为我国雷达工业科研生产和雷达部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写下中国雷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以国为任,敢想敢说敢干
1951年,34岁的张直中调入14所工作,任工程师。50年代初,他参与修复修配的多种雷达提供给抗美援朝前线使用。不久,他主持仿制我国第一部中程警戒雷达——314甲,中国雷达工业从此起步。
1964年,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相继研制成功,毛泽东主席根据“有矛就有盾”理论,提出了要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640工程”。如何让测量雷达精准探测卫星准确入轨,成为14所青年技术人员需要攻克的难关。
张直中大胆提出:采用当时国际上刚开始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没有研制队伍,没有基础学科支撑,研制单脉冲测量雷达就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时间紧、任务重,以张直中为首的14所青年设计师,左手一本词典,右手一本工具书,一字一句地钻研外文资料,经常一天忙得只吃一顿饭。从图纸到零件,再到初样、试样、定型样机,每一个工序都经历了上百次的反复打磨。就这样,他们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154-II单脉冲测量雷达等诸多中国雷达的第一,始终引领中国雷达工业创新之路。
极目苍穹,铸就战略之盾
1962年,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回国的张光义被分配到14所工作,投身于国防建设急需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中。
1970年,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国防科委党委、空军党委向中央军委的报告,同意由14所研制大型相控阵弹道导弹预警雷达。35岁的张光义作为7010雷达的总体负责人和技术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了从设计到整架调试、试飞验证的全部过程。
7010雷达天线阵面宽约40米、高约20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装在冀西北熊耳山脉尽头一千多米高的黄羊山上,当时需要劈山修路,在山区施工。塞北的寒冬,风像刀子一般刮在人的脸上身上,让人手脚僵硬,有的弱不禁风的女同志甚至被寒风刮倒在地。张光义和他的伙伴们顶着刺骨寒风,冒着大雪,戴着大皮帽,穿着沉重的“大头靴”,沿着蜿蜒向上的小路,佝偻着背,穿过风口,才能气喘吁吁地进入雷达阵地工作。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为了国防建设,无论是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还是年轻的战士,都没有一句怨言,依然能团结一心地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
艰苦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1977年,7010雷达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部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研制相控阵雷达的先河。在此期间,中国雷达技术不断创新突破,14所研制的7010雷达等16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产品性能性能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雷达进入了跟踪追赶阶段。
突破封锁,擦亮战机之眼
1962年,24岁的贲德从哈工大毕业来到14所工作。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顺利研制出了当时市面上买不到的高精度振荡器,一炮打响。很快,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一项项富有挑战的任务,不断激励着他。
1979年底,刚从相控阵雷达基地归来的贲德,接受了组织委派他主持研制的PD雷达任务。那时,我国决定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当时我们曾经寻求与国外联合研制攻关技术,但合作方根本不允许我国设计人员接触外方设备,不久便终止了合作。最终,上级机关决定由14所研制,首长要求:“工业部门一定要争口气”。
1980年以来,贲德带领团队研究了上百个课题,不但搞清了脉冲多普勒原理,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思路,还进行了PD火控雷达的整机设计。为了测试,贲德和团队成员索性搬进了联试外场,同空军雷达连的战士吃、住在一起。气象条件允许时,白天飞,发现问题连夜改,第二天再飞。噪音轰鸣的发动机,颠簸不堪的飞机,没有阻挡大家持续工作的脚步!
有一次,飞机发动机突然空中失火,飞机高度急速下降,情况危急。最紧张的时刻,贲德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测试参数,他的雷达。1989年,机载PD火控雷达研究成果顺利通过国家机电部鉴定,十年磨一剑,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PD火控雷达终于成功问世。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奠定了我国国防机载领域自主研制的基础,受到国家和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
短短数十年,中国雷达工业从修配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那时的翩翩少年已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是他们的热血与赤诚、无畏与坚守、拼搏与奉献为中国雷达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他们就是当代14所青年应该学习的模样!